一、患者身心特点与社会因素
(一)患者的身心特点
康复科的诊疗服务对象包括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疾病或损伤急性期及恢复早期的患者,同时,大量的亚健康人群也是康复医学的诊疗服务对象。这种诊疗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康复科的患者常常具有以下的身心特点。
1.年龄结构跨度较大 康复科的诊疗对象既可以是嗷嗷待哺的婴幼儿(如脑瘫患儿),也可以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如脑血管意外患者);可包括内、外、妇、儿科的各类诊疗对象。因此,诊疗对象年龄结构跨度较大,给临床康复诊疗增加了挑战性,需要康复工作者具有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2.病史信息采集困难 康复治疗的对象有时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或言语功能障碍的情况,即患者不知道或不能很好地提供病史及当前状况的信息,从患者家属及护工那里获得的相关情况有时并不准确,甚至带有很多主观的因素,并不能反映患者的实际功能,这就需要康复工作者在诊疗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仔细观察患者状况,适时地修订诊疗信息。
3.心理状态混乱 遭受重大疾病或损伤而致残的患者,如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的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前的心理变化大致分为5个阶段。
(1)休克阶段:是人对创伤的即刻反应,意外事故突发时,患者往往处于休克或精神麻木状态,对巨大的打击表现沉默或无明显反应。这种情况可持续数小时或几天。
(2)否认阶段:创伤致残的打击往往超出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对自己的残疾开始有所认识,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是一种否定性心理防御,把现实与预后完全否定,以缓解心理压力。此阶段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3)混乱阶段:随着康复治疗的进行,患者逐渐明白残疾不能完全治愈或可能终身残疾,从而感到自己是一个“废人”,思想不平衡,表现为易责怪怨恨他人、易冲动或心情压抑、悲观失望、抑郁沉默、有自杀和暴力倾向。
(4)对抗阶段:患者认识到自身残疾后,有时会出现心理和行为倒退。产生过度的依赖现象,对康复训练不积极,有些甚至不愿出院,缺乏积极独立生活的心理和行为。
(5)努力阶段:患者接受了残疾的事实,并从心理到行为逐渐开始适应。同时认识到自我生存的意义,积极参加康复训练,努力争取生活自理,重新定位自己,开始全新生活。
以上几个阶段往往交叉存在,无法截然划分。虽然许多患者看上去已经陷入绝望,但其内心深处还是渴望从痛苦中解脱出来。长期引导性、支持性心理治疗,尤其是真心实意地关心、帮助、陪伴、安慰,可以使患者尽快面对现实,重新认识自我,增强其自信心,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以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持久地进行康复训练,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4.诊疗周期相对较长 康复的诊疗对象多为慢性病或老年病患者,此类疾病本身复杂多变;同时可能合并各种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因此康复治疗的疗程相对较长,有些甚至需要终身康复,康复治疗不可能像临床急性病那样“药到病除”。
5.最终目标特殊 康复的最终目的是不仅要治疗患者的躯体疾病或功能障碍,还应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协助其重返社会。因此,康复工作者不仅需要诊治患者的躯体疾患,更重要的是恢复患者职业、心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同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生命的理解也由过去的“活着”逐渐过渡到“自主生活”层面,从而对治疗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家属群体心理多变 对于某些危重病变,如神经系统急性损伤,随着病情的变化发展,患者家属群体的心态也会发生不断的变化。在急性发病时,因急于抢救性命,患者家属心情急迫,往往对医务人员言听计从,甚至盲从;而当病情稳定后,其心情放松,此时各种各样的想法随之而来,往往对诊疗措施要求较高,甚至苛求。如对护理质量不满意、对康复治疗的价格诸多指责、对诊疗条件要求更高等。随着康复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家属对医疗程序及疾病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患者的期望值也随着康复进程的进展而大大提高,往往不仅要满足生存问题,而且要求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二)社会因素
1.社会老年化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医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人群平均寿命明显提高,而这也导致各种老年病高发,如骨性关节炎、脑卒中等;同时,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的发病率也不断增高。这些疾患,除了应该接受临床诊疗之外,还需要康复医学的介入,以提升其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2.亚健康状态 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很多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比较容易患上各类疾病,如慢性疼痛、抑郁或焦虑等。
3.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工业污染包括放射线物质和废气、粉尘等,易于产生各种相关疾病;同时,如果孕妇长期处于此类环境,且加上生理、心理压力增加,往往导致脑性瘫痪的发生。近年来,脑瘫儿童的发病率有明显提升的趋势。
4.安全、质量事故增加 很多康复科疾患与安全事故有关。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建筑物垮塌、车祸等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同时,由于急救医学技术的进步,受害者的生命得到了保障,但各种损伤如多发性骨折、重症骨折、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截肢等则比较多见,产生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由于进食了不洁甚至有毒食品、药品,导致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损害,也会导致该患者甚至其后代的残疾,需要康复介入。
此外,人类灾害(如战争、放射线辐射等)及自然灾害(如大火、强降雨、寒流冰冻、地震、海啸等)也会引发各种大规模的群体性损害,导致长期、大范围的功能障碍。
二、诊断中的医学信息沟通
(一)获取重要病史及其意义
1.伴发病症 康复患者很多年龄较大,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老年病,因此,在康复诊疗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这些疾病的诊断,并明确其当前治疗措施及效果,必要时可联系相关科室协助诊疗。
2.并发病症 康复患者,尤其是残疾人,往往会出现各种并发问题,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因为这些问题常常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降低其生活质量,甚至造成较严重的后果,如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呼吸道感染或压疮感染。
3.运动功能 运动能力往往也是患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很多患者或家属都会询问患者的运动功能状况及其预后,因此,通过问诊明确患者当前的活动能力以协助诊疗就比较重要了;要注意在患者自身状况描述中,间接判断其运动功能,如有些患者说其站立平衡较差,但在平行杠内或有人在旁边监护时,甚至可以独立平稳的步行。
4.其他功能 对患者综合功能的判断还应该了解患者作业功能、感觉功能、认知功能、吞咽功能、言语功能等方面,这些内容有时候是患者就诊的主要目的。
5.家居状况 康复医学除了关心患者的在院信息,还关注患者回归社会的状况,包括家居状况、工作条件等;了解了这些状况,可以根据患者的功能进行相应的改造,以增强患者自我照顾的能力。如增加门的宽度、降低灯开关的高度等,有助于患者驱动轮椅在家中自由的活动。
6.心理状态 康复患者常会出现轻重不等的心理问题,如抑郁或焦虑等,这些需要我们在诊疗中特别关注,否则,康复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只能是“事倍功半”。
(二)重要体检项目及其意义
体检或评估是康复医学诊疗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体检或评估,不仅可以明确当前的功能状况,还有助于设定康复目标、制订治疗方案、判断治疗效果和预测功能转归,此外,残疾的分级也需要详细的体检或评估。
1.单一功能水平评估 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等措施,对患者的单一功能进行准确的评估,包括躯体功能评定(如人体形态学评定、发育评定、运动功能评定、感觉功能评定、心肺功能评定、电生理评定等)、精神/心理功能评定(如焦虑测试、抑郁测试等)和言语功能评定(如失语症评定、吞咽障碍评定等)。这些单一功能评定除了可以了解患者当前的各项功能状况,还可以有助于综合判断患者当前的综合功能状态。
2.综合功能状态评估 综合功能主要是患者日常生活或参与社会活动能力的体现,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职业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等方面,这些才真正代表了患者当前的实际功能状况,也更容易体现出患者迫切需要康复的方向。
(三)重要实验室检查项目及其意义
康复医学的诊疗对象较广,对功能的需求也很突出,同时,各种功能的范围也较广,这就意味着康复诊疗工作中需要用到较多的实验室及器械检查。
1.血液检查 康复医学中也需要用到较多的血液学检查,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血糖状况调整运动方案、慢性疼痛患者需要根据血液生化、免疫等方面的检测辅助诊断等。
2.尿液检查 脊髓损伤患者多见排尿障碍,因此,为了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往往需要结合尿液检查的结果,明确障碍的原因,以便于制订进一步的诊疗方案。
3.等速肌力测试 肌力是维持人体活动的基础功能之一,因此也是康复评定的基本项目之一。常用的肌力评定方式有手法肌力测试(manual muscle testing,MMT)、肌力计测试等,但最准确和有效的肌力检查项目仍为等速肌力测试,可以提供各种肌力相关的参数和效能。当然,等速肌力测试也不是万能的,在患者肌力比较低下,甚至不能活动的时候,等速肌力测试则不能进行。
4.平衡仪检测 平衡障碍是较多下肢损害和神经损害的共同特征之一,在进行平衡训练之前,进行详细的平衡检测就显得十分必要。近年来,平衡仪在国内康复科已经普及,有力地促进了平衡训练技术的发展。
5.肌电图检测 康复医学中很大一部分患者是神经损害,包括脑损害、脊髓损害和周围神经损害等,这就需要定量的电生理测试来明确神经、肌肉的功能状况。常用的电生理检测方法为肌电图,这是需要所有康复工作者理解和熟悉的检测方法之一。
6.临床步态分析 步态是人体行走的姿态,步态分析是一种比较综合的功能评估,涉及神经、肌肉、骨关节、平衡、协调等诸多方面。恢复正常的步行能力是大多数康复患者的主要需求,因此进行临床步态分析十分重要。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如观察法)和定量分析(包括足印法、节段性肢体功能测定和三维步态分析等)两种。
(四)诊断的统一、规范及意义
1.统一诊断信息 康复治疗需要康复团队成员(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患者家属、社会工作者)一起协调统一工作,才能获得最大的康复效果,因此,对待患者的诊断问题,要用统一的名词或说法一起与患者交流,否则将会引起患者自身的困惑,也给团队成员与患者的沟通带来障碍。
2.注意提供功能诊断 功能是一种有目的、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可以调控的活动能力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功能是人们维持日常生活和进行学习、工作等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如穿衣服、进食、用厕所、做家务等。功能障碍则是人体活动能力和反应能力的丧失、减弱或异常,直接决定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能力,也是康复治疗所直接面对的工作内容。因此,除了临床诊断外,康复医学需要对患者的功能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并给出功能诊断。比如,脑梗死患者,除了要给出“脑梗死(右基底节区)”诊断外,还需要明确患者的运动功能(偏瘫侧别)、吞咽功能(是否有吞咽障碍)、言语功能(是否有失语症)等,给出功能诊断,这样对相关的康复治疗才能起到明确的指导作用。
三、治疗中的积极沟通
(一)针对患方的医学与健康教育
1.需要告诉患者和家属的医学知识 针对科室收治的某类病种或功能障碍的类型,除了日常诊疗中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医学知识教育外,还可以定期面向患者及家属举办一些科普宣传活动,重点讲解该种疾患或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康复治疗方法及治疗过程中的现象,并强调患者及家属主动配合诊疗的重要性。通过这种集体性的沟通,可以增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理解各种诊疗措施的作用,增强对其康复治疗的信心,同时无形中也化解了各种因理解差异所造成的医患矛盾或纠纷。
此外,还可以印制一些康复宣教手册,免费分发给患者及家属阅读。如将上述的讲课材料加以整理,汇集成册,放置在门诊、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地,供患者及家属随时取阅,以增进其对患者疾病的了解。当然,还可以将相关的疾病科普影片或授课讲解过程的视频在走廊、治疗室定时播放,也会有同样的沟通效果。
2.需要告诉患者和家属的健康知识 康复科常见疾患有不少属于生活方式疾病,与患者的饮食、生活和运动方式十分相关,如糖尿病、高血压病、颈椎病、膝骨关节炎等。告知患者注意适度的饮食,保证饮食的搭配,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科学的运动锻炼,是保障身体健康的前提。
同时,一旦出现患病的“苗头”,不能漠视不理,更不能“病急乱投医”、相信或采用各种“偏方”或“祖传秘方”,而应该向康复工作者咨询,采用科学、健康的康复方案,以尽早恢复健康。
(二)适度告知患方治疗中的风险
康复治疗对象年龄跨度较大,病情变化多样,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同,因此,对各种治疗风险的告知也要因人而异,最终的目的是既让患者明白治疗中的各种风险,也不增加患者康复治疗的心理负担。
针对未成年人或有明显智力障碍的人群,如脑瘫儿童,治疗中容易出现跌倒、骨折等风险,要向其父母或监护人充分解释和说明,并注意强化监护和预防。
老年患者,尤其是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较易再次发病,甚至危及生命,康复工作者要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当前的病情状况,将要采取的治疗手段以及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
当然,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时,要时刻注意言语的艺术性,既要提高患者对康复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也要“留有余地”,注意说话的分寸,尽量不要使用一些太过肯定的词汇。因为医学毕竟是一门不易准确预测的学科。交流时,既要说出自己的信心,也要表达出其中的困难;既要展示成功的可能,也要告知这当中的风险。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患者及家属的盲目信任或断章取义,从而在出现问题时保留协调的空间和余地,防止医患矛盾的发生。
(三)给予患方治疗方案知情选择
知情同意是医患沟通的重要内容,也是康复治疗中医患沟通的重点,贯穿于康复治疗的始终。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和康复工程技术等,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跨度也比较大,这就需要我们要向患者详尽地解释和说明患者当前的状况和需要采取的康复治疗方案,充分告知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得失,在取得患者或直系家属书面的知情同意后方可实施相应治疗。同时,对患者及家属的不合理,甚至有害的治疗要求,要积极解释和说明,告知相应的风险并坚决拒绝。
(四)引导患者和家属配合治疗
由于康复治疗有时是一项长时间的工作,甚至伴随患者的终身,因此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或参与就显得极其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进行积极引导,主动和患者及家属沟通。
要能积极早期发现可能出现问题的苗头,把这类患者及家属作为沟通的重点对象。一般来说,由于康复治疗的周期较长,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目的与服务态度产生疑问或不满时,大都会先在日常言语或行动中有所体现,如要求更换治疗师等。此时,如果康复治疗人员不能发现或理解其目的,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影响康复治疗效果的因素,甚至出现医患纠纷;而如果康复治疗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这类问题,并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针对性地沟通,避免矛盾激化,就能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当康复治疗人员与患者及家属间出现矛盾或沟通困难时,可主动和同事商量,让其代替自己与患者及家属主动沟通,了解产生矛盾的原因,并积极进行化解;当同事出面仍不能解决问题时,应及早向上级主管人员汇报,由上级主管人员安排并出面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以尽快排除矛盾。另外,当康复治疗人员与患者沟通困难时,可考虑与其家属进行沟通;当与患者某位家属沟通困难时,可与患者家属中知识层面较高者进行沟通,并由其进行调解、说服工作。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始终让患者及家属明白,沟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患者尽快地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