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医医患沟通方略
一、患者身心特点与社会因素
1.普通患者心理特征 就诊中医的患者,同样有普通患者共同的心理特征。疾病是个应激源,它使个体感到可能丧失或即将丧失某些有价值事物的威胁,因此感到痛苦、焦虑、恐惧;对一些有创检查治疗既感到畏惧、担心又无可奈何;因生病离开家庭和工作单位去就诊,接触的都是陌生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和不信任感;受病痛折磨稍遇不如意即发火,容易产生愤怒;有些长期四处求医仍得不到良好的疗效,期待心理屡屡受挫,容易产生迷惘、消沉、自卑自怜等消极情绪。
2.中医就诊患者特有的心理特征
(1)期待心理比较严重:一些饱受慢性疑难疾病之苦的患者经四处打听,辗转慕名而来,容易对所要求诊的名老中医产生神秘感和过高的心理期望值,患者角色行为不断强化,社会角色容易退化,自我中心加强,兴趣狭窄,全神贯注于自身机体,同时依赖性明显增强,表现为一切起居悉听医嘱,症状稍有改变即诚惶诚恐、患得患失。
(2)侥幸心理较多:部分患者寄希望于寻求“偏方”“秘方”或道听途说、或对号入座,但又不敢轻易尝试,将“秘方”“偏方”出具给主诊医生后,既希望得到首肯又怕其怪罪恼怒。有的则采取等医师处方开完后偷偷核对的方法,一旦大相径庭则心存疑惑,患得患失,认为不能完全对症以致不敢服用等。
(3)囿于知识水平,容易产生偏执心理:认为中医“越老越吃香”,高明的医生只要“搭搭脉、看看舌苔”就能识出病根,因此对年轻中医医师不信任,认为其详问、细察是“没有水平”。医师开出处方后,有的患者根本就没有取药,有的即使取过药,也犹豫不决,再三找他人咨询确认后,才敢做出是否服用的决定。
(4)容易接受暗示:中医诊疗疾病强调整体观念,通过“望、闻、问、切”收集信息,运用四诊八纲、六经与脏腑辨证等中医理论,确定理法方药,构成其独特的诊疗方式。医患“一对一”个性化交流过程中,重主观感受(症状变化)、轻理化检查的倾向常较明显,以致患者极易接受来自医方的暗示。
(5)初诊患者对针灸、拔火罐等容易产生恐惧:针灸、拔火罐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手段,初诊患者对之缺乏感性认识,容易产生恐惧感,尤其对需要用长针治疗头面部疾患的患者来说更是如此。
(6)部分患者对服用中药饮片有厌恶、恐惧心理:中药饮片直接由原生药材加工而成,其中包括许多虫类药如蜈蚣、地龙等;有些甚至是动物的粪便、排泄物,如五灵脂;加之中药饮片特有的气味通常较难入口,使相当一部分患者不太容易接受,常易诱生厌恶甚至恐惧心理。近年来,随着种植中药的大量使用,担心农药成分残留也不同程度加重了其恐惧心理。
(7)对综合性中医医院开展现代大型手术有疑虑心理:患者通常认为中医医院是“慢郎中”,现代大型手术非其所长,对中医医院开展诸如脏器移植、心脏冠脉搭桥等重大手术的成功率普遍抱有疑虑。因此,中医医院开展此类手术时,有关医务人员所要承担的社会、心理压力较西医医院医师明显要大得多,事先做好有效沟通愈显重要。
(8)主要社会因素:中医科就诊患者主要为慢性病及心身疾病患者,影响疾病的主要社会因素包括:①环境污染:《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说明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医把环境中影响健康的各种污染物统称为毒邪,耗气伤血,可导致虚劳等病;②工作生活中的心理压力:中医理论认为,长期紧张、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导致肝气郁结,气机疏泄失常,久则影响血行,产生多种疾病,即元代朱丹溪所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
二、诊断中的医学信息沟通
1.望诊信息沟通 中医向来重视望诊,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诊包括:望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一位富有经验的中医医师可通过敏锐的目光即刻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得出阴(寒)证、阳(热)证、阴阳错杂证的大致判断。尽管如此,仍需排除先天肤色、化妆、药食染苔、一时情绪失控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扰,此时则必须通过语言沟通来一一甄别。对经确认的信息所代表的意义,可通过打比方的方式让患者理解,关键性的信息(如面部气色晦暗,常代表病情深重)可教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观察,从而调整不合理的饮食、起居生活方式,配合医方加速康复步伐。
2.闻诊信息沟通 “闻而知之谓之圣”,闻诊包括:①听声音:听患者的语声、咳嗽声、嗳气声、呃逆声等,通过清浊、高低等情况判断疾病的表里虚实;②闻气味:特殊气味能反映疾病的特征,有助于病机的分析判断。由于闻诊主要靠医方用心体验,沟通中只需多做些解释性工作,以取得患者理解。
3.问诊信息沟通 中医问诊内容十分广泛,为防止遗漏重要信息,前辈专门制订了“十问歌”,对寒热、汗出、头身、胸腹、饮食、大小便、耳听、口渴、妇人月经、小儿天花及麻疹情况均需一一问明。问诊中应注意态度和蔼、语言亲切,问后注意倾听,不要粗暴打断患者的话语,即使患者答非所问,也要巧妙引导患者到自己关心的话题上来。对患者的主诉应当格外重视,在得出病理机制后,一定要给予耐心地解释。
4.切诊信息沟通 包括切脉和体表部位的触诊,均要做到动作轻柔、细致有序。对患者腕部寸口脉要双手切取,严格按浮、中、沉顺序进行切取。危重病患还应切取颈部人迎脉、足部趺阳脉、太溪脉等,以帮助判断病情及预后。
三、治疗中的积极沟通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得出病因、病机后,便开始拟定治疗方法,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遣方用药。对处方药物的煎煮方法,需要耐心说明,包括浸泡时间、用水量、火力(急火或文火),其中有先煎、后下不同要求的,需要特别交代清楚。对生活起居中的注意事项,包括饮食禁忌、心理调摄、合适的运动方式与运动量等均要详细告知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