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医患沟通

陈卫昌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9-07浏览次数:12

一、患者身心特点与社会因素

1.忧虑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腹膜及肠系膜等多个脏器的各种病变,多数疾病为慢性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病情非常担忧,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焦虑、烦躁、紧张、恐惧等。如出现病情变化或反复发作时,常常需要反复进行检查或加用多种药物控制病情,因而导致医疗费用增加,患者往往担心费用过高而自行缩短疗程或停减药物,以致病情恶化。如患者一旦形成肝硬化,病情反复迁延,随着病情进展而容易产生多种并发症,预后不佳,这类患者常常需要反复住院治疗,治疗费用较高,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很重的经济负担。

2.恐惧 消化系统许多疾病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有些临床表现急骤、凶险,有些疾病常需要进行侵入性检查或介入治疗。如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剧烈腹痛,肝硬化并发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后所致的大量呕血,患者常有即将死亡的感受,令患者深为恐慌。内镜检查和治疗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已广泛应用,但很多患者对此有恐惧感,担心插镜时的剧烈恶心感、窒息感等不适和痛苦,亦担心出现出血、穿孔等可能的并发症。此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如胃癌、大肠癌、肝癌、胰腺癌、食管癌等)的发病率较高,诊断时多为中晚期、预后差,常常对患者及家庭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

3.多伴有心理障碍 很多消化系统疾病无论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常合并有心理障碍,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患者常常反复求医,频繁更换诊治医师和治疗方案,导致患者出现失眠、抑郁、焦虑等问题。另一方面,鉴于很多消化道疾病难以确诊,相当一部分的功能性疾病患者认为自己患的是器质性疾病,甚至担心患癌,因而反复检查或就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有的临床资料显示,心理因素在许多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影响,心理障碍常常影响患者 的临床治疗效果,影响对治疗的依从性,甚至影响患者对经治医师的信任感,严重者可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4.主要社会因素

1)饮食不当:许多消化系统疾病与饮食不当有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谱西方化更加明显,肥胖正成为许多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如胃食管反流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急性胰腺炎等。相关的资料表明,我国大肠癌、胰腺癌等发病率呈逐渐增加趋势。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多与高脂饮食有关。喜食腌制食品、少新鲜蔬菜和水果与胃癌的发生有关,饮食的不卫生易导致慢性胃肠炎等疾病的发生。

2)过度饮酒:尽管已认识到过度饮酒的危害,但过度饮酒仍不在少数。流行病学的数据显示过度饮酒与酒精性肝病、肝硬化、急慢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也与近年来酒精相关的消化性疾病的发生率增加有关。

3)精神社会因素:现代社会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压力普遍较高,精神社会因素往往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很大关系。如炎症性肠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病情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或患者自身负面情绪的影响,导致临床治疗效果欠佳。

二、诊断中的医学信息沟通

1.重要病史项目及意义

1)饮食习惯及个人史:消化系统疾病常与饮食和个人生活习惯有关,在获取病史的过程中,应重视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及个人史。如饮食是否规律;是否进餐不定时;是否喜食高脂饮食或辛辣等刺激性饮食;是否喜食腌制食品;是否少食新鲜蔬菜及水果;是否经常不吃早餐或喜食夜宵等。如患者喜欢饮酒,则应详细询问患者饮酒年数、日平均饮酒量、饮酒频度、所饮酒的酒精度数等。注意了解患者有无经常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或抗血小板药物、中药或相关药物的病史。了解患者有无外伤、手术、输血的病史。消化系统疾病往往有家族史,如炎症性肠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肝豆状核变性、消化道恶性肿瘤等,因此,应注意了解有无相关疾病的家族史。

2)腹痛:腹痛是患者就诊的常见症状之一,注意了解患者腹痛发作的具体过程对判断腹痛的原因很有意义,如腹痛发生的急缓、有无高脂饮食或不洁饮食的诱因、疼痛的部位及有无牵涉痛、疼痛的性质与程度、与体位变化是否有关、可能的伴随症状等,如是否伴有发热、腹泻、呕吐、便血等。如突发剧烈的上腹痛伴恶心、呕吐及腰背痛者多考虑为急性胰腺炎;发作性的右上腹痛,尤其与油腻饮食有关者多为胆道疾病所致,等等。

3)腹泻:应注意了解患者腹泻的起病过程、病程长短、持续性或间断性发作、排便的次数与大便性状、有无伴随症状等。如大量的糊状大便伴体重下降或营养不良应考虑小肠病变可能;腹泻伴有脂肪滴常提示消化吸收不良,如小肠病变、慢性胰腺炎或胰腺癌,等等。

4)恶心与呕吐:多数情况下相继出现,一般先恶心后呕吐。询问病史时应注意了解患者恶心呕吐的特点,如恶心呕吐的起病缓急、与进食有无关系,呕吐物是否为宿食,以往有无胃、肝、胆、胰等疾病史,是否伴有发热、腹痛、黄疸、腹泻等伴随症状,尤其要注意的是有无糖尿病、尿毒症、迷路炎、心功能不全等相关病史,这对于鉴别其原因很有帮助。(5)呕血:注意了解询问患者呕血前有无恶心、腹痛或腹胀,询问呕血的量及色泽如何、是否混有食物残渣、呕血前后大便性状和颜色等。呕血的特点和方式对于初步判断呕血的病因很有参考价值,如呕血前有腹痛或腹胀,呕血后缓解常提示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等等。(6)黄疸:应详细询问患者黄疸的病程、伴随症状等,如是否伴有腹痛、皮肤瘙痒、发热、体重减轻等。仔细询问有无服药史,如有,则应询问服用的药物名称、剂量、服药时间等,有无服用中药史;有无传染病接触史、输血史、家族史、饮酒史、手术史等。这些病史的询问常对黄疸的病因诊断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如急性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等常表现为突发黄疸,伴剧烈腹痛、发热,等等。

2.重要体检项目及意义 腹部是消化系统疾病体格检查的重点,应注意:①患者的一般情况变化,如患者的面容、表情、体位、呼吸频率等变化;②不能忽视除腹部以外的全身体格检查,如浅表皮肤、淋巴结、巩膜、关节等,尤其注意对心脏、肺部的体检,因为身体其他系统或器官的疾病可伴发消化道症状,甚至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或主要表现,这对于明确患者诊断意义重大。腹部检查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等,其中以触诊更为重要。

1)视诊:患者应排空膀胱,充分暴露腹部(上自剑突,下至耻骨联合),光线应充足而柔和,医师应注意观察腹部外形、腹壁皮肤、腹壁静脉、腹股沟、呼吸运动、胃肠型和蠕动波等。

2)触诊:触诊是腹部检查的主要方法,顺序是自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依次检查全腹各区,原则是先触诊未主诉病痛的部位,逐渐移向病痛部位。应注意腹壁紧张度增加或减弱,有无板状腹、揉面感,前者提示消化性溃疡穿孔,后者则提示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等。腹部压痛的部位常常是病变的所在位置,但急性阑尾炎早期可为上腹部疼痛,随后转移至右下腹。反跳痛提示腹膜壁层炎症累及。如触及肝脏,则应详细记录肝脏的大小、质地、边缘和表面状态和压痛情况,注意有无搏动和摩擦感,等等。

3)叩诊:主要是了解胃肠道充气情况,腹腔内有无积气、积液和肿块,以及肝脏、胆囊、胃、脾脏、膀胱等脏器的大小和有无叩痛等。肝脏叩诊的重点是肝上界、肝下界的位置,从而了解肝浊音界有无扩大或缩小,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者,则提示急性胃肠穿孔。肝脏叩痛则提示肝脏存在炎症或肝癌,等等。

4)听诊:应注意全面的腹部听诊,不要遗漏,包括肠鸣音、血管杂音、摩擦音和搔弹音等变化。听诊肠鸣音时,应注意肠鸣音频率有无变化、音调有无改变,如肠鸣音高亢、金属性音调提示机械性肠梗阻,等等。

3.重要检查项目及意义

1)血液检查:胃肠道出血时常有小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下降程度是判断是否输血的重要指标,消化道急性炎症时可有白细胞升高,炎症性肠病或肠结核可有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肝炎标志物检测可了解有无肝炎病毒感染,肝功能试验可了解肝功能状况、有无黄疸;AFP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2)粪便检查:粪常规及隐血检查是消化系统常规、简便易行的检查手段,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可提供重要信息。粪便隐血阳性常提示消化道病变,粪便涂片或培养可了解有无肠道细菌、真菌或寄生虫(如阿米巴感染),粪脂测定有利于判断腹泻的病因;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的检查有助于对其感染的诊断。

 (3)内镜检查及活检:内镜检查是消化道疾病诊断的常用检查方法,能直接观察消化道内腔,包括溃疡、出血、炎症、肿瘤等各种病变,并行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对于消化道炎症、溃疡及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除常规胃肠内镜外,小肠镜、胶囊内镜、超声内镜以及共聚焦内镜、放大内镜、窄带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NBI)等技术和设备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内镜在越来越多的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中扮演了重要的诊断角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同时,内镜下治疗也已成为许多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的重要策略,如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切除术、胆总管结石内镜下取石术等。腹腔镜检查创伤小、安全性高,对于某些难以确诊的腹部包块性质、腹水原因的诊断很有帮助。

4)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技术对于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已作为临床常规检查。腹部平片能提示有无空腔脏器穿孔、肠梗阻等;消化道钡餐造影或钡剂灌肠检查能显示消化道炎症、溃疡、有无肿瘤性病变,等等。

5)胃肠道动力检查:胃pH、胃排空时间、胃张力测定和胃电图等可了解胃的功能状态,食管腔阻抗-pH监测对于诊断胃食管反流很有价值,而食管腔压力测定对诊断和鉴别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如食管痉挛、贲门失弛缓症等有帮助,而肛门直肠测压、直肠电和盆底肌电描记等有助于功能性排便异常的诊断。

6)肝穿刺活检:肝穿刺活检对于弥漫性或局限性肝病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已是临床常规的检查方法,对于肝脓肿或肝囊肿可行介入治疗。

三、治疗中的积极沟通

1.针对患方的医学与健康教育

1)需要告诉患者和家属的医学知识:临床一旦明确诊断,应告诉患者及其家属有关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原因、临床特点、治疗药物和方案、疗程等,可使患者及家属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有一个较为系统、准确的认识,这有助于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经治医师的治疗,增强对医师的信任感,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以及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消化性溃疡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胃溃疡必须与溃疡型胃癌相鉴别,常需要内镜下取组织行病理检查才能确定诊断,治疗6~8周需要内镜复查;如有呕血/黑便、呕吐隔夜宿食、腹痛性质改变等临床表现时,应及时来院就诊等。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上如疑似或确诊,应详细、如实告诉患者家属疾病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以及治疗疗程长、易复发等特点,让患者理解长期、规则用药的必要性,同时也要注意帮助患者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以便患者能理解、配合,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定期的门诊随访和内镜复查,要在经治医师的指导下用药。这些相关疾病的知识介绍,可使患者及家属能理解、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风险。

2)需要告诉患者及家属的健康知识:有关疾病的健康知识介绍,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对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精神紧张、心理障碍或生活紊乱可诱发或加重疾病,乐观心态有助于疾病治疗或避免反复发作。经治医师可给予患者必要的精神心理疏导,教育患者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息。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注意清淡饮食。有些药物包括中药本身具有一定的副作用,经治医师要注意提醒患者为何用药、如何规范用药,不可信所谓“偏方”。吸烟对消化道疾病有肯定的影响,如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等,医师要嘱咐患者戒烟。饮酒尤其是酗酒与肝硬化、脂肪肝、急性或慢性胰腺炎有密切关系,也影响一些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效果,经治医师一定要告知患者戒酒的必要性

2.充分告知患方治疗中的风险 消化系统疾病中常有各种临床急症,如消化道大出血、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具有较高的医疗风险,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放射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也有发生不良事件、并发症的治疗风险。因此,临床医师要根据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该疾病特点,充分告知病情的风险程度。如对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患者,经治医师要充分告知其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出现病情恶化,乃至死亡,以使患者及家属对任何可能的病情变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再如炎症性肠病的患者活动期常应用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治疗,应详细告知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和治疗风险,告知治疗疗程的规范性、用药的必要性以及可能的副作用,以使患者家属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积极配合相应治疗。

内镜检查与治疗是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的重要方法,操作前应当充分告知该内镜检查或治疗的必要性、具体的操作过程、操作中或操作结束后可能出现的不适或并发症,也要清楚地表述,如一旦出现并发症可采取的应急措施,以便使患者及家属明白,经治医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已有充分准备,从而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配合检查或治疗。

3.给予患方治疗方案的知情选择 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内科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影像介入或内镜下治疗等。如结肠镜检查发现一约1.5cm左右的腺瘤,病理证实是绒毛状腺瘤,其治疗方法可以是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内镜下切除包括高频电圈套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此时,经治医师应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尤其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风险,如内镜下切除治疗的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如有癌变可能追加手术治疗等,手术切除则存在创伤比较大的风险,以使患者及家属在充分理解并知情的基础上作出自愿选择。再者,同样是一个胃癌患者,可能因病期不同、转移与否,甚至患者原有的身体状况或基础疾病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如手术、内镜下治疗、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对症支持治疗等,作为经治医师有责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充分告知可采用的治疗方案以及各自的利弊,在取得患者或家属书面的知情同意签字后方可实施相应治疗。

4.引导患者和家属配合治疗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理解程度往往直接影响该疾病的治疗疗效或预后,因此,经治医师应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针对具体疾病,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疾病的知识和治疗方法,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从而引导患者和家属配合治疗。另一方面,任何治疗均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风险性,医师要如实告知患者该疾病可采用的治疗方案,尤其是要告知患者家属一旦出现并发症或副作用,医师可采取的应急措施等,也可以应用以往成功治疗过的病例进行介绍,以使患者及家属认识到经治医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而配合治疗。

四、常见医患沟通障碍及化解

  1.医方缺乏沟通技巧导致沟通障碍 经治医师曾接受系统的医学教育,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经治的相关疾病往往也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而患者对自身疾病往往一无所知,即使有些人接触、了解了一些疾病的相关知识,但也仅仅是一般的知识,难以全面认知和把握。经治医师如不注意沟通技巧,则可能导致医患沟通障碍。

2.医方缺乏人文关怀导致沟通障碍 每个患者都希望遇到一位能真正关心自己的医生。医师职业的核心是人文,人文关怀有利于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诊疗过程中树立全程服务的理念。医务人员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所迫切需要的人文关爱,这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尤为重要。

3.因内镜检查或治疗出现并发症导致的沟通障碍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检查和治疗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必须承认,任何检查和治疗有其局限性和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患者及家属尽管了解内镜检查或治疗的必要性,但往往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认识不足,一旦发生,易产生埋怨情绪,甚至产生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