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9-05浏览次数:19

一、医患沟通的研究对象

王锦帆

医患沟通的研究对象是医者、患者及相关因素。医者和患者是不同角色的两个主体,既受相互的影响,又受共同制约双方条件的限制。因此,医患沟通既需要重点研究医者和患者的个性特征和规律,又要寻找启动医患动机的共同规律。简言之,就是要发现医患双方和谐互动的契合轨迹,并使之良性运行。

二、医患沟通的研究内容

医患沟通主要是以医学专业和多门人文社会学科及相关边缘学科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研究现代医学与现代医患关系的客观实际和变化规律。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医患沟通的基础理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医学、社会学(社会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法学(医学法学)、人际沟通原理等理论体系中涉及人主体和人际关系的理论所组成;二是医患沟通基本原理;三是医患沟通的分类(科)原则和方法及经验等。

医患沟通的研究方法是由其基础理论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它一方面借用了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医学的实践性和经验性决定了它必须重视实践探索、重视经验总结的研究方法。

具体而言,医患沟通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医患沟通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医患沟通首先应研究医患双方的信息沟通在生物医学,特别在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等中的地位和应发挥的积极作用,要确立医患沟通在医学发展和进步中的价值与意义,要重点研究医患沟通对促进实践现代医学模式的作用。

2.现代医患关系的状况及成因:医患沟通还要厘清现代医患关系在政治、经济、法律、卫生政策、文化、教育、社会心理、行为生活方式等背景下的实际情况,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医患关系中各因素的内在联系,尤其应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从医患沟通的层面有的放矢地解决医患矛盾中的根本问题。

3.医患沟通的一般规律:在明确医患关系的基础上,应全面地找出阻碍医患沟通的各种原因并加以细致分析,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总结出医患沟通的一般原理,形成医患双方共享利益的双赢规律,用来指导医患沟通的各类实践。

4.医患沟通的分类(科)规律: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会发现: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性别和年龄、不同的患者等在医患沟通中都会有其特殊性,就如医生诊治同一种疾病,对不同的患者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一样。从一定意义上说,医患沟通就是一种特殊的“整体”治疗方案。因此,在医患沟通一般规律的指导下,医务人员和卫生管理人员需特别注意从实践中探索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形成经验性知识,在医疗卫生服务的技术层面上真正实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三、医患沟通的任务

人类进入21世纪,市场经济全球化、政治趋向民主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科学知识和高科技全方位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医学模式转型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强。正是在这种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特殊时期,医患沟通将为现代医学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架起医方和患方理解、信任与合作的桥梁,它要将以往因历史发展不平衡而隔断的医患关系重新修复,用人类理性的思维抚慰医患双方,使医患携手共进,共同克服疾病带来的痛苦,共同享受身心健康带来的快乐。

(一)基本任务

1.确立新理念 要将医学科技与人文言行相结合,确立医患沟通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要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出发,站在人类共同利益的高度,转变传统生物医学的思维方式,树立新的医患关系理念,形成医患和谐相处,诚信沟通的心灵桥梁。

2.构建新机制 医患沟通要从法律、政策、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机制和医疗技术规范制度的层面上营造出医方与患方相互理解、信任与合作的人文环境,形成医患理性沟通的长久性基础构架。

3.实现新模式 医患沟通要根据不同疾病和不同个体,在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渗入有特色的人性关爱服务,形成临床上医患沟通的实践范式,实现比较科学、规范、统一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培养新人才 医患沟通要为医学教育(包括继续医学教育)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实现,增加必需的教学内容,更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同时,要提高工作在一线的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和沟通能力。

(二)探索诸多现实课题

  1.医患沟通在实施健康中国中的作用。

  2.医患沟通在深化医改中的作用。

  3.医患沟通在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中的作用。

  4.医患沟通在临床诊断中的地位与作用。

  5.医患沟通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具体应用。

  6.医患沟通在优化服务质量中的应用研究。

  7.医护人员哪些言行会影响患者身心的康复。

  8.影响医务人员沟通能力的分析与对策。

  9.医疗机构要制订怎样的医患沟通制度。

  10.怎样与新闻媒体建立真诚有效的沟通。

  11.医患沟通在循证医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12.医患沟通对实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应用。